气候变化产生的影响,已经导致全球的GDP下降1.6%,或者相当于每年损失大约1.2万亿美元,如果全球气温继续上升,到2030年全球GDP将下降3.2%,在2100年前下降幅度将超过10%。

其次,需要处理好对不同人群产生的公平问题所以,在上述问题没有很好地研究论证并做好相应的预案前,征收汽车排污费最好缓一缓。

习言道|“团聚最喜悦,团圆最幸福,团结最有力”

如果能够动用经济手段,减少汽车的拥有和使用,并用征收来的费用治理尾气污染,解决城市拥堵问题,顺便用于加快推广新能源汽车的普及,当然是多赢之举。虽然排污费是一项费而非税,也不能逃避民众尤其是利益受损者车主的监督。汽车排污费该不该征?从理论和实际来看,都应征收。尤其是将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作为先行试点城市,更应该慎重。现在很多普通家庭都拥有汽车,换言之,征收汽车排污费涉及的人数众多,作为一项公共政策,政府理应听取他们的意见。

根据国研中心资源与环境研究所副所长李佐军的说法,政府正在酝酿对汽车征收排污费,目前已在论证阶段,预计会在十八大后实施。例如,按排量征收和按道路使用状况征收对不同车主的影响就不一样。舒弹丝,到2014年将达到年产10万吨的规模。

海兴材料董事长欧阳文咸说,舒弹丝由海兴材料与美国杜邦联合研发,以植物为原料,采用生物法生产,既具备良好弹性,穿着舒适。要在市场立足,占据更大的市场份额,一定要有拳头产品。传统产业并非落后产业。去年,纺织服装省级企业技术中心新增7家,总数达47家。

省纺织行业协会有关负责人说,通过改造提升,可以使纺织产业由劳动密集型、资金密集型产业向技术密集型产业转变,甚至发展为新兴产业。10多项新产品通过省级技术鉴定,其中建州竹业的热-机械耦合分离技术制备竹原纤维达到国际先进水平。

习言道|“团聚最喜悦,团圆最幸福,团结最有力”

工业增加值486.6亿元,规模继续位居全省纺织产业首位,占比达50.1%。据悉,海兴材料是目前全球唯一可以生产舒弹丝的企业。又生态环保,可循环使用。嘉达纺织面对2011年外销减少的大环境,加大研发生产力度,不断对纱线、坯布的品种结构进行调整,生产品种达270种以上。

1-7月,规模以上纺织工业逆势而上,产值同比增长21.6%。作为我省传统优势产业,纺织产业正以技术革新谋求新突破,海兴材料正是其中的代表之一。在三明,尤溪革基布产业集群、永安纺织产业集群近年相继被命名为革基布名城、纺织新兴产业基地。但是,我省纺织产业的结构性矛盾依然存在,高档面料、特殊功能面料等大部分靠从省外或国外引进,高附加值的精梳纯棉、多种纤维混纺等纱线也满足不了本省需求,纺织深加工和新型装备技术与国际先进水平有一定差距。

泉州纺织产业集群去年实现工业产值1667.9亿元,同比增长32.4%。在2011年和2012年连续两年的全国纺织行业科技最高奖――纺织之光科学技术奖评选中,我省共获1项一等奖、5项二等奖、8项三等奖。

习言道|“团聚最喜悦,团圆最幸福,团结最有力”

针对去年的市场变动,南纺加大研发力度,全年共开发近90个新品种,其中16个品种实现批量生产,新产品产值超过2.2亿元。石狮海兴材料科技有限公司第二条年产3万吨舒弹丝的生产线,近日将动工开建,预计明年年中可建成投产。

企业自主创新步伐加快。纺织产业是我省重要的传统优势产业,连续多年总量保持在全国第五位。长乐纺织产业集群产值占全省纺织产业的21%,其锦纶民用丝产能位居亚洲前列,经编织造面料、花边产品约占全国市场1/5的份额,力恒锦纶、锦江科技分别成为国家差别化锦纶开发基地、国家功能性差别化聚酰胺纤维开发基地。去年,全省纺织行业规模以上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3325.37亿元,同比增长31.3%,比产业调整振兴计划制定的目标高出157.37亿元,占全省工业总产值的14.6%。省纺织行业协会提供的数据显示,与10年前相比,目前全省化纤差别化率从不到10%提升至近50%,纺织新产品对全行业的贡献率提高了近20个百分点。同时,通过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,构建低碳绿色现代纺织产业体系。

宏远集团通过研究新溶剂法再生竹纤维纺丝关键技术,为再生纤维素纤维的生产找到一条高效、绿色环保之路,成为我国唯一采用Lyocell工艺路线生产竹浆纤维的企业。自2009年起至2011年,我省实行为期三年的纺织产业调整振兴计划,加大企业技术进步和技术改造投入,开发新工艺、应用新技术、生产新产品,推动产业转型升级。

目前,我省纺织产业整体科研水平进一步提升。根据省经贸委编制的《福建省纺织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》,到十二五末,全省规模以上纺织企业工业总产值要达到5000亿元。

该公司首条生产线自1月1日投产以来,产品持续热销。联邦三禾的NITI绿能纤维面料,具有持续性降温功能,且低碳、节能、环保、可降解。

龙峰纺织的细旦高密面料的御寒功能强,而且厚度薄、质量轻、体积小新突破注入发展新动力。形成了以服装生产加工为中心,涵盖棉纺、化纤、织造、染整、市场营销等较为完善的纺织产业链。同时,全省各主要纺织产业集群规模扩大、功能优化为了控制燃煤造成的空气污染,《方案》要求到2012年,西安市和西咸新区建成区除集中供暖设施以外区域全面禁煤,其他设区城市禁煤区、限煤区面积应达到建成区面积的80%以上。

陕西省将建立天眼遥感空气质量监测体系,组建省大气污染防治工程技术研发及质控中心,形成地面和立体相结合的空气质量监测网,让群众及时知晓监测结果。空气质量,已经确凿无疑地成为了当今市民生活质量的重要指标。

这一目标的难度,可想而知。西安热电厂、3402厂、西安日化等用煤大户,矗立在西郊的城市发展空间,在西安市市区规模不大的时期,这样的布局似乎合理。

通过实施丹江口库区及上游水保综合防治、生态修复等,构建我国南北地理分界带的生态安全屏障。区域经济的迅速发展,带来经济活动和污染排放高度集中的同时,也给空气环境改善造成巨大压力。

按照《西安市二环内及二环沿线工业企业搬迁改造实施办法》的要求,各区县、各工业资产管理公司、工业资产经营公司等有搬迁企业的单位,按照市搬迁办的统一安排,陆续采取先易后难、稳步推进的原则,负责本地或本单位企业的搬迁工作计划。西安市搬迁工业的去处,早已经有了成熟的方案: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、经济技术开发区、西安阎良国家航空高技术产业基地、西安航天科技产业基地、西安泾河工业园、西安沣京工业园、西安交通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、西安浐河经济开发区、西安灞桥科技产业园、西安蓝田工业园、西安临潼旅游商贸区、西安出口加工区。完善空气质量重污染日应急预案,指导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活动。第一工程:实施工业污染源防治工程加强燃煤企业污染治理,对现役火电机组、非电燃煤锅炉实施烟气脱硫、脱硝,改造除尘设施。

林林总总的开发区、工业园区不仅产业定位明确,更成为西安市二环工业企业搬迁改造的主要承载地。从国际化大都市发展的一般规律和未来城市发展空间出发,西安市三环以内的主城区将作为服务业聚集区,不再安排工业项目,现有生产型工业企业逐步迁往渭北工业区或其他开发区。

五大工程:大气污染防治长效机制据中科院地球环境研究所多年来对PM10和PM2.5的初步研究分析,西安市PM2.5来源中燃煤占17.8%。第二步,2014年1月1日起,按照《环境空气质量标准(GB3095-2012)》评价环境空气质量。

省环保厅污染防治处处长姚晓军这样定义我省的空气质量现状。加大推进清洁生产强制审核力度,强化对重点企业的清洁生产审核和节能审查工作。